竖立在淮安大闸口上的若飞桥,连接淮安市区的清河、清浦两区。如今已有66年的历史了,碑的左边刻有“清江市人民政府重建”,右边刻有“苏皖边区政府建设厅建”。
说起这座桥的历史,不禁有人疑惑,这座桥和王若飞有什么关联吗?1946年4月8日,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、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,同秦邦宪(博古)、叶挺、邓发和黄齐生等,乘飞机由重庆返回延安,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。因天气原因,能见度很低,飞机中途迷失方向,当日下午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,机上17人全部遇难。王若飞时年50岁。
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三位烈士,于5月在清江大闸旁竖立了“若飞桥”石碑,该碑文由时任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的张恺帆题写,并由我国著名碑刻世家的传人刘德辅以独特的技艺,精心刻了“若飞桥”三字。三个字分别刻在三块方碑石上,然后组成一个完整的石碑。
不仅如此,城南公园改称为叶挺公园(现清晏园),清江图书馆改称为博古图书馆。
“若飞桥”石碑建立不久,国民党挑起内战,新四军北撤,国民党军队进城后将若飞桥石碑破坏并推下里运河。1948年12月2日清江市第二次解放,1951年1月清江市政府组织打捞碑石,结果只打捞出“若飞”二碑石,“桥”字碑石未捞到。当时张恺帆已回老家安徽任职,于是请时在淮阴县(现为淮安区)政府任职的程博公补写一“桥”字。细心的市民可以看出“桥”和“若飞”二字有明显不同,即因为不为同一人所写。